2015年1月4日,一家名为“微众”的年轻银行完成了第一笔放贷业务,一位四川的货车司机足不出户获得了3.5万元的贷款。
这也是国内首家“数字银行”的第一笔贷款。在此之前,这家刚刚成立的银行从零起步,建立起了一套基于云计算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的IT核心架构。而开一家完全“去IOE”、基于分布式架构的银行,在此之前国内尚无先例。
如今,该行微粒贷已累计服务超6000万个人借款客户,年内日均发放贷款达到了90万笔(截至2022年末);针对小微企业端,该行微业贷已累计超41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申请,累计授信客户超120万家(截至2023年6月末)。
九年间,微众银行实践了一条有别于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路径,以技术探索和普惠服务并举的数字银行实践获得了技术和商业可行性的双重验证。
众所周知,IOE在传统金融领域占据着基础设施式的地位。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和EMC存储构成的系统架构——集中式架构+闭源商业系统——长期主导着传统金融行业。同时,IOE提供了应用程序以外的大部分基础软件。
中庸观点认为,对于核心数据,继续沿用Oracle之类的商用数据库,而在前端的互联网场景,则采用互联网组件——这也正是目前银行的主流选择。直观来看,系统的稳定性会更高,搭建过程也更为简单。
创新观点则支持“一步到位”,毕竟一旦传统架构验证为不合理,推倒重来的成本会非常高昂。而新生的数字银行没有一点历史包袱,不需承担传统架构和账户迁移的风险。当然,这也代表着他们没现成的模式和案例可供参考。
这次论争的大背景是,关于IOE等闭源系统的安全性讨论自“斯诺登事件”后被放大。从根本上来看,长期主导传统金融行业的闭源系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银行业务的快速迭代。
传统银行柜面业务、线下业务的场景居多。相对而言,用户数扩展不快、交易频次和每秒峰值不高。数字银行由于其天生不依赖线下网点,从客户获取,客户的开户体验,到后期风控等全流程,都依赖于线上的互联网渠道,依赖于大数据,AI等体验手段。故而,它对系统的计算量存储量更多,以应对更多的弹性的不确定空间,需要有快速扩展能力。
按照传统银行的IT系统扩容的惯例,从评估方案,到咨询、商务,到最后采购实施等等,常常要大半年到一年时间。用一年时间进行一次系统扩容,这是微众银行万万不能接受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合力作用下,微众银行最终用云计算技术成功打造了一套分布式核心系统。
不仅仅是核心系统层面的新尝试,这家数字银行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并不逊于科技公司——一组直观的数据是,该行50%以上的员工是科技员工,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约达9%。
在区块链领域,微众银行在2016年牵头发起了金融行业的区块链联盟“金链盟”,依托金链盟开源工作组协作打造了金融级联盟链底层开源平台FISCO BCOS。其中,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于2022年3月正式在粤澳两地上线试运行。该平台基于“FISCO BCOS”开发,为跨境数据提供可信、合法、安全的数据验证,帮助数据在粤港澳三地间有效流通。近日,在深港两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全力支持下,微众银行作为技术上的支持方,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打造的“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建设工作也在深圳真正开始启动。平台满足金融场景下数据流通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等多方面的高要求,此项目也是继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后,微众银行在助力跨境数据合规共享和大湾区一体化融合方面的又一创新实践。
在云计算领域,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曾告诉钛媒体App,“近年来在不断尝试研究使用国产芯片、低能耗的芯片构建运算集群,一方面让我们真正的完成全面自主可控,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少能耗,降低服务成本。”
微众银行重视科技投入的直接效用,除了如分布式架构带来的高可用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幅度降低了经营成本。马智涛透露,该行的单一账户IT运维成本从一般大型银行的1/10(5块钱),已逐步降至如今的2元左右,远低于国内外同业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该行的系统运维也保持稳定。自分布式系统上线无间断运转,实现单日金融交易峰值达10亿笔,产品可用率达到99.999%,达到甚至超越电信级水平。
毕竟,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和结构性不平衡是过往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特点。新兴的数字银行被业内视为有望摆脱桎梏的新生力量。
2015年,针对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广大民众,微众银行推出了国内首创的纯线上银行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目前该产品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约80%的贷款客户为大专及以下学历,约78%从事非白领服务业或制造业。与银行主流信贷产品不同,“微粒贷”笔均贷款仅8000元,且因按日计息、期限较短,约70%的贷款总成本低于100元。
在“微粒贷”的逻辑走通之后,2017年,微众银行又推出了国内首个服务小微企业的全线上、纯信用的对公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从企业在“微业贷”提出申请到贷款发放完成,整一个流程用时已达到分钟级;在业务高峰期,“微业贷”可在1分钟内完成200名企业客户的贷款申请处理。
与个人信贷相比,通过一系列分析企业的在线交易记录、财务数据、行为数据等信息,来迅速准确地判断企业的还款能力,这对于银行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考验,这有赖于基于技术方法构建的精细化的大数据风险控制模型。
据了解,“微业贷”科创金融已经在全国20个省及直辖市开展业务,吸引近32万家科创企业前来申请,在当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渗透率超25%,累计授信超2600亿元。在深圳2.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有近五成的企业申请了“微业贷”科创金融服务。
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南青曾表示,基于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微众银行率先打破了金融科技的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性“不可能三角”,在有效满足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小额高频金融需求的同时,为实现既“普”且“惠”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美国未来学家布莱特·金曾预言,银行未来不是一个场景,而是一种服务,服务无所不在。
这位未来学家认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银行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银行服务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甚至是生态化的转型。
银行2.0:在线银行的兴起。随着网络的普及,银行开始将服务从传统的实体分行转移到线上平台。这一阶段的关键特征是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和自助服务的开始。银行3.0:随只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银行3.0更多地关注移动银行和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客户能使用手机应用进行更多类型的交易和金融操作。同时依靠客户数据分析,能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用户需求。银行4.0:金融科技的创新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改变了银行业。这一段时期的银行不仅提供传统的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还通过技术创新,如聊天机器人、智能投资顾问提供更智能化和无缝的客户体验。
在这一逻辑之下,作为一家新兴的数字银行,微众银行诞生在银行3.0时代,而当前正通过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领域的持续投入,迈向银行4.0。
从全行业来看,提高科技投入、进行数字化转型慢慢的变成了必选项。2022年,国有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规模均突破百亿元,交行金融科技投入营收占比达5.26%;股份行方面,2022年多家股份行投入规模突破50亿元,招行突破100亿元。
同是数字化,微众银行式的数字银行与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同之处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不同于传统银行底层系统架构的分布式架构。而这一纯国产的分布式架构,使低成本成为可能,为后续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数字银行作为行业“新物种”的“后发优势”的体现。微众银行案例的核心意义在于,以技术探索和普惠服务并举的数字银行实践获得了技术和商业可行性的双重验证。在当前这一移动化和智能化交织的时代,微众为银行业破解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