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农领域迎来多项重要政策发布和热点事件,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金融支持到产业振兴,一系列举措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本文将围绕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方向、政策亮点、金融支持以及地方实践等维度,全面剖析2025年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和新路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3日正式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要逐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全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文件内容做权威解读,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3月5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章节强调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这一表述不仅延续了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精神,更在政策连续性和创新性上有了新的突破。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解读文件时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从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明显问题入手,既着眼当前,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些要事实事;也放眼长远,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这种既立足当下又谋划长远的政策设计,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格外的重视和科学把握。
在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粮食安全被置于首要位置。文件明确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具体措施包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挖掘油料扩产潜力;推动棉糖胶等稳产提质;扶持畜牧业、渔业稳定发展;支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
韩文秀在解读时特别强调,尽管2024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大豆产量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裕,但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决不能因为粮食价格一时低迷,就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了。他分析指出,一方面,粮食生产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近年来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不确定因素很多;另一方面,我国粮食需求还在逐步扩大,虽然现在大家口粮吃得少了,但是肉蛋奶吃得多了,需要慢慢的变多的饲料粮来转化。我国粮食总体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
为此,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大面积推广;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2。这些措施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既注重当前生产,又着眼长远发展。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文件提出要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监测帮扶效能,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消费帮扶;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
这些措施体现了中央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政策设计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这一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利益平衡机制,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同时,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的提出,则显示了政策设计的长远眼光,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平稳有序推进。
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深化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农业水价等改革;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直指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扩大整省试点范围的提出,表明中央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正在加大。同时,“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强调,则反映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资金投入这一关键要素的重要性。文件还特别提到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这既是对当前农村人才短缺问题的回应,也是对未来乡村振兴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
在产业发展方面,文件强调要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这要求各地要依据自己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广东郁南的黄皮花海正是这种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生动体现。三月的广东郁南,黄皮花开满城,成为当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资源。这种赏花徒步之旅不仅丰富了乡村产业的内涵,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持续增强’三农’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为51.88万亿元,同比增长8.9%;2025年前两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52%;2025年1-2月,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0.9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8%。
《通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要深化’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具体措施包括:深化邮储银行代理网点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合理确定普惠型涉农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优惠幅度;持续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金融供给,支持肉牛、奶牛产业纾困,促进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有效支持乡村建设;全力做好金融帮扶工作,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支持脱贫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特定群体金融服务质效;丰富金融理财产品,拓展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提升农村数字金融发展水平。
这些金融支持政策与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高度一致,形成了政策合力。特别是支持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的提出,回应了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对农民反映强烈的明显问题的一种政策回应。通过金融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农民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金钱上的压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正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广东郁南的黄皮花海就是这里面一个生动案例。三月的郁南,黄皮花开满城,当地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央视主持人高凡还通过直播带领网友打卡郁南黄皮花海,这种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一个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提出。浙江千万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其成功经验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这一工程的核心是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其成功实践为各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此外,文件还提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这要求各地要依据自己实际,创新政策工具,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践,一系列举措正在一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从金融支持到地方实践,2025年三农工作呈现出政策力度大、创新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粮食安全得到空前重视,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更加清晰,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乡村振兴的春天已经到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通过持续努力,一定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