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类提前消费平台的涌现,提前消费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近日,记者向驻济高校500名学生发放了关于提前消费的调查问卷,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六成大学生有过提前消费的行为。专家认为,提前消费本不是“洪水猛兽”,但大学生并无经济来源,各类提前消费平台铺天盖地,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调查问卷显示,61.76%的大学生使用过提前消费平台,包括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京东金条以及网络贷款等,使用过蚂蚁花呗的占51.47%。
大三学生小张参与了此次问卷填写,“一般会在急用钱而生活费又不太够时使用,我一个月生活费在800元-1200元之间,一般是足够用,但有时到月底发现钱不够了,这时候就会使用花呗之类的。”小张最多一次是欠了花呗300元,因为同学聚会等一些社交活动聚在一起,小张只能透支下个月的花费。虽然会在月初就还掉预支款项,但是新的一月开始后,小张大多数时候还会用下个月的生活费堵这个月的窟窿。
“支付时默认使用提前消费平台”。山东财经大学大二学生李大伟称自己并不是在没钱的时候用提前消费平台,而是在日常支付中“随手使用”。因为好奇,李大伟开通了某消费信贷产品,“不分有钱没钱,能用的时候就用。而且是把它当成了一种支付方式,不会用来买特定的东西,日常生活点个外卖什么的经常使用。”
虽然月初还那么多钱“心里有点痛”,这也刺激着李大伟时刻警惕使用提前支付的方式不要超过预算,“我觉得提前支付无功无过,但需要保持理性。”
提前消费买化妆品或是电子产品是很多大学生的选择。小庞在参与调查时说,“花光生活费的时候,我还用它订过外卖。第一个月用起来心里感觉很爽,但是需要还的时候就会感到很苦恼。不过还完了,还想继续借,尝试一次就会想尝试第二次、第三次。”
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大学生在提前消费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网络贷款APP,利用其“差价”增加个人收入,“拆东墙补西墙”。
某省属高校的大学生小陶,目前还需要还5个月的贷款,他形容自己目前“负债累累”。去年12月,小陶通过某网络贷款APP贷款4700元,一个月须要还500元,一年之后还清本息共6000元。“其实利率是很高的,我也是考虑了好久才做出的决定,用这笔‘提前消费’的钱来赚钱。”
去年10月,小陶得知一亲戚需要一笔钱来周转资金,一万元本金一年期,每月300元利息,本金到期可以取回或继续投资,他有点心动。而当时小陶平日攒的生活费以及往年存下来的压岁钱一共有5300元的闲置,假如只用这5300元的话利息会大大减少,这时他动了网络贷款的念头。
“我考虑了两个月,风险肯定都要考虑,如果我有一万元,每月300元的利息是肯定会拿到,但是我如何得到剩下的4700元,就让我很头疼了,而且担心被骗,得不偿失。”
他最后选择了一款平台,平常积累的芝麻信用让他如愿以偿地贷到了4700元。
小陶算了一笔账,“贷款之后我每月可以拿到300元利息,还贷款需要500元(本金+利息),这样还差200元,这就意味着我每月需要省吃俭用从1200元的生活费里拿出200元来还贷。但一年后,我虽然为了还贷多拿出了2400元,但是本金由原来的5300元变成了一万元,我其实净赚了2300元。”他表示5个月之后赚到的钱会继续用来赚钱,买小部分基金或是黄金,继续投资。
“这类‘提前消费’潜在的危险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落入‘网贷陷阱’,没有考虑全面一定不要使用。”小陶说。
“从大二的时候,我会把每个月大部分的生活费加上做兼职的工资合在一起放在基金里,如果预留出的生活费不够,我会用蚂蚁花呗在支付宝口碑里点外卖,不能用花呗支付的项目我会和同学先借点之后等基金到期再还给他们。”在山东财经大学读书的大三学生史森明这样说道。
调查显示,驻济高校的大学生,每月的消费水平在1000元—1500元的占55.88%,1000元以下的占25%,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在1500元以下。90%以上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于父母。70.59%的大学生生活费仅能满足需要。除去伙食费用,大学生开销最大的支出是购买服饰和社交。
某省属高校的大学生王仲和告诉记者,“总想着日后省吃俭用,把省出来的钱用于还款就行了,但大多数时候,欠的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事后逼不得已,王仲和还是向父母求助,“现在网上一些大学生贷款的负面新闻太多,家长也是有所担忧,父母虽然偶尔会有指责,但一般都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王仲和觉得,大部分大学生,假如没有很强的自控力,最好别使用提前消费。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近日,记者向驻济高校500名学生发放了关于提前消费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为六成大学生有过提前消费的行为。专家觉得,提前消费本不是“洪水猛兽”,但大学生并无经济来源,各类提前消费平台铺天盖地,某一些程度上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